安徽的地理特征有哪些
安徽省地貌類型復雜多樣,主要由平原、丘陵、山地、臺地等組成,且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逐漸地下降。安徽省的中部地區也就是江淮之間,主要以山地以及丘陵為主,地勢相對比較高;而長江中下游地區,地勢平坦開闊,地勢比較低。
安徽地形地貌呈現多樣化,長江和淮海自西向東橫貫全境,將全省分為淮北、江淮、江南三大自然區。安徽省主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,它們分別是淮北平原、江淮地區、皖西大別山區、沿江平原、皖南山區。
安徽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區,氣候比較溫暖濕潤,四季分明,春季比較溫暖;夏季多雨;秋季涼爽;冬季比較寒冷干燥,除此之外,當地氣候條件分布差異比較明顯,天氣多變,降水年際變化比較大,同時還會有自然災害的發生。
安徽省的生物資源十分豐富,并且種類也十分的繁多。其中高等植物有4245種,國家一級保護植物6種,二級保護植物有25種。初次之外,安徽省礦產資源的種類也比較齊全。其中金屬礦種有22種,非金屬礦種有96種,能源礦種有6種。
安徽的地理特征分析
安徽,簡稱“皖”,屬華東地區,省會合肥市。公元1661年(清順治十八年)始建省,因清代江南?。鞔现彪`,現今安徽、江蘇、上海)東西分置而建?。|部為江蘇)。始稱江南左布政使司,駐地南京;1667年改為安徽布政使,省名取自安慶府、徽州府(今歙縣)首字,省府遷安慶。中華民國沿襲清代,置安徽省。1949年,以長江為界分設皖北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,1952年撤銷,重建安徽省至今。安徽跨長江下游、淮河中游,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“八百里皖江”,以長江、淮河為界,形成了淮北、江淮、江南三大地域。
安徽省位于中國東南部,是華東地區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,境內山河秀麗、人文薈萃、稻香魚肥、江河密布。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臥江淮,素為長江下游、淮河兩岸的“魚米之鄉” 。 靈秀而繁盛的合肥市
[1]全省面積居華東第3位,全國第22位。其中:淮河流域6.7萬平方公里,長江流域6.6萬平方公里,新安江流域0.65萬平方公里。長江流經安徽中南部,境內全長416公里,淮河流經安徽北部,境內全長430公里。 安徽省與浙江省、江蘇省、山東省、河南省、湖北省和江西省相接,地貌以平原、丘陵和低山為主。平原與丘陵、低山相間排列。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,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,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:淮北平原、江淮丘陵、皖西大別山區、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區。平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1.3%(包括5.8%的圩區),丘陵占29.5%,山區占31.2%,湖沼洼地占8.0%
安徽省地形圖
安徽省的地形分布特征:(自北往南)
淮北平原(黃淮海平原的南部)
江淮丘陵和大別山區
蘇皖平原(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)
皖南山地(黃山和齊云山都屬于該山地)
由于安徽地處北緯34度附近,即秦嶺淮河一線,導致省南北自然地理環境和農業地域類型有顯著差異,具體表現如下:
1.
淮河一線與1月平均氣溫0度線大致重合,使淮河以北地區受冬季風影響更為顯著,以南則受丘陵和山地阻擋,冬季風勢力削弱。冬季風的強弱導致南北地區積溫差異,從而導致安徽省北部耕作制度為“兩年三熟”,南部為“一年兩熟”;(我們一般認為積溫大于4500小于3400的地區為暖溫帶,耕作制度為兩年三熟,積溫大于4500小于8000為亞熱帶,耕作制度為一年兩到三熟);
2.
淮河一線與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線大致重合,使安徽省南北干濕差異顯著,淮河以北為半濕潤區,以南為濕潤區,從而導致淮河以北耕作類型為“旱地”,主要糧食作物為“小麥”,經濟作物為“花生”“棗”“玉米”,淮河以南耕作類型為“水田”,主要糧食作物為“水稻”,經濟作物為“油菜”“甘蔗”“柑橘”;(我們一般認為年降水量在400-800毫米為半濕潤區,800毫米以上為濕潤區);
3.
從地形分布上講,安徽北部多平原和矮小丘陵,地勢起伏較小,有利于旱作農業的大面積、機械化經營,而南部多山地,地勢起伏較大,有利于發展立體農業,農業多種經營;
4.
從區域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上看,皖北地區要注意防范洪澇、次生沙化和鹽堿,作物類型應以較為耐旱、耐鹽,并要注意種植農田防護林,指定適宜的措施調節“水鹽運動”,完善水利技術,提高灌溉水平,在積極面對區域資源性缺水的同時,做足措施保障農業生產安全。皖中、皖南地區要注意防范洪澇、石漠化和水土流失,要種植護坡植物,保持好坡面水土,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。
淮北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仿效“魚塘-臺田模式“,發展混合農業,促進產業多樣化,推進區域脫貧致富。
淮南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仿效“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立體農業模式”,發展立體農業,利用好水土條件,從山麓到山頂多種經營。
以上就是關于安徽的地理特征分析,安徽的地理特征有哪些的全部內容,以及安徽的地理特征有哪些的相關內容,希望能夠幫到您。